首页 >> 卓越建设 >> 详细内容
 
通知公告
卓越建设 >> 正文
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关键词释义
日期:2017-03-27 09:25:35  发布人:Kjxy_fzghb  浏览量:544

1、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?

调专业布局。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分析预测,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,形成“对接产业、错位发展、优势互补”的专业群专业布局。

调课程设置。主动适应经济提质增效和技术进步要求,建立健全专业教学持续改进机制,及时调整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,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。

调教学内容。根据职业岗位与技术发展变化需求,适时调整课程内容。

2、现代学徒制?

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。招生即招工、入校即入厂、校企联合培养。

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。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,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、开发课程和教材、设计实施教学、组织考核评价、开展教学研究等。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,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;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,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,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。

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。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,形成“双导师”制。

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。推动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,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,共同加强过程管理。指导合作企业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,保证学徒基本权益;根据教学需要,合理安排学徒岗位,分配工作任务。试点院校要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,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,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,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。试点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,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。

3、股份制、混合所有制?

允许以资本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并享有相应权利。

4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?

与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合作,将企业资源、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。坚持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,教学、学习、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。

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,在专业设置评议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、专业建设、教师队伍建设、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。

大力推行现场教学、项目教学、仿真教学、案例教学、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。

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,创新顶岗实习形式,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。

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“双证书”制度。开展职业技能竞赛。

探索与企业开展定向培养、订单培养及联合招生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,完善支持政策,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。

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,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,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,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。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“双证书”制度。

5、校企联动,技术创新平台?

校企共建应用技术研发机构、产品开发中心、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、产业孵化基地、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、技能大师工作室、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,实现校企协同创新,重点建设专业群成为相关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、重要的技术技能积累基地。

6、国际交流与合作?

引进国(境)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;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、学生互换;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(境)外办学;

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“走出去”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,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;

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,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;

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。

7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改革?

改进质量评价,逐步建立行业、企业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,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,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。

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。依托行业部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,完善技能抽查制度,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报告制度。

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,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,推动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持续改进。

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,加强行业指导、评价和服务,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,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,实现校企协同育人。

8、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信息化建设?

宽带网络校校通、优质资源班班通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。

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,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。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,建设包括案例、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。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,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,探索建设空间课程、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(慕课),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。

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、数字化实训、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,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。

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,改善职业院校管理,逐步实现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。

优质资源共建共享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,不断完善优质资源遴选共享机制,调动广大师生建设和运用优质资源的积极性,推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跨区域、跨行业共建共享。遴选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网络精品课程。推进职业教育“专递课堂”建设,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武陵山、罗霄山片区农村中职学校量身定做一批优质资源,以此带动职业教育内涵水平全面提升。

推进职业教育“名师课堂”建设,遴选部分教学名师建设名师讲坛,推动职业院校之间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。

9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?

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,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。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、跟岗实习、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,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。

10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?

根据自身办学理念、办学定位、人才培养目标,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、教师队伍与建设、课程体系与改革、课堂教学与实践、学校管理与制度、校企合作与创新、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,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。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的主要任务是:

工作机制。坚持“需求导向、自我保证,多元诊断、重在改进”的工作方针,形成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、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,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。

主体责任。各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,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,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,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,并将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。

数据系统支撑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,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,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。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,为公共信息服务、培养工作动态分析、教育行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。

试行专业诊改。支持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行业牵头,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,设计诊断项目,以院校自愿为原则,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,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,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