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黄炎培职教研究 >> 详细内容
 
通知公告
黄炎培职教研究 >> 正文
传承“做学合一”理念 彰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
日期:2017-04-17 08:46:12  发布人:Kjxy_fzghb  浏览量:149

原著: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爱武;摘编:规划发展办


    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“使无业者有业,使有业者乐业”、“手脑并用”、“做学合一”等著名教育理念,不仅高度凝练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,而且简明扼要地点明了职业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与特点。


    一、在人才培养中确立“做学合一”的理念

和普通教育重“学”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,黄炎培先生提出的“做学合一”的原则更强调“做”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,主张要一面做,一面学,通过从做里求学,以求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知识技能的完备。

   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人才,那么,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特征必然是会“做”,毕业生主要是通过“做”来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,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。因此,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“做”字当头,“做”字为先,以“做”来系统设计整个人才培养方案。高职院校要教给学生的其实是怎么“做”的学问,因此,高职教育的“做”本身就是“学”,是在“做中学”,是边做边学,以做带学,以做促学,做就是学,学就是做,做学相融,学生的“做”达到培养要求,其应达到的学问修养水平也当蕴含其中。


    二、在人才培养中开拓“做学合一”的实现途径

    “工学结合”的思想,其实就是黄先生“做学合一”的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创新应用。倡导和弘扬“做学合一”的理念,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,倡导和要求注重实用、注重技能;在教学方法上,倡导和要求手脑联动、做学合一;在教学途径上,倡导和要求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。

    “工学结合”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体制机制上有赖于“校企合作”办学的全面展开与突破,而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就是“做学合一”的教学理念、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全面贯彻。它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,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,采用“半工半读”、“勤工俭学”等培养模式,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,另一方面在企业实习接受技能培训,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,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,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,从而形成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

    三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供“做学合一”的制度保证

    目前,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,“能力模块课程”、“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课程”、“案例剖析与情境体验式课程”、“双证书课程”、“学习领域课程”等都是近十多年来被高职教育界同仁们广为尝试、应用的课程模式,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“做学合一”。无论哪一种课程模式,在实际教学运行中,都必须有既定的制度安排来保证,即无论采用哪种课程教学模式,都必须明确“做”的时间、“做”的内容和“做”的途径与方式。


    四、在“双师”队伍建设中谋求“做学合一”的师资支撑

    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对象的特点以及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,从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出发,优先考虑增加行业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“双师素质”教师,着力于打造“双师结构”或“双师型”专任教师队伍,这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切要之举。因为,唯有这样一支“手脑并用”、能教会“做”的教师队伍,才能真正带领学生去“做学合一”,才能更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,更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实现。

    国务院颁布的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明确提出,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,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。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,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(职称)评聘办法。对此,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。能够适应“做学合一”教学理念要求的“双师型”教师,大致应符合以下三条标准:一是要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,既具有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资格(证书)或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,同时又具备讲师以上的教师职称;二是要既能够讲授专业课程,同时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,能胜任实践教学中的现场指导和动手示范;三是要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,有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,引导学生职业成长。